高校排名不是“最大的油”
根据教授、院士、硕士学位项目、博士学位项目、科研成果、仪器设备、书籍等的数量,高等院校有许多排名。这大体上反映了高校的实力,但并不科学和完善。笔者认为,这些排名有助于考生在填写志愿表格时了解中国高校的基本情况。解释“大学排名”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类似的院校一般都是可比的,就像师范院校或者政法院校一样。从排名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和科研水平等。不同类型的学院和大学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例如综合大学和专业学院以及具有可比排名的大学。此外,考生应该从整体上看高校的总体排名,相差10或20位,不能说办学实力有质的差异。
对高校“拳头”专业的再认识
一是去专业学院和大学。有语言、法律、师范教育、财经、医学等专业的学院和大学。专门机构接受的培训与其他机构接受的培训大不相同。两人都是法律专业的。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不同。
第二是去学校的主要专业。综合性大学和准综合性大学大多是部委直属机构,都有专业特长,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相当。例如,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专业应该报中南财经大学,而不是中国农业大学。语言专业应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而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样,中文专业应该报给首都师范大学,而不是北京工业大学。
规则2:选择正确的专业
善于发现职业“内在美”
许多考生不知道专业,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经常会看课文的意思,或者在看专业名称的时候,马上就能确定专业属于哪个专业。事实上,这些都是轻率的决定。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看专业的内涵,包括哪些科目和提供哪些课程。这是决定你未来职业和进一步学习的核心因素。同一专业类别的课程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比较接近,三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或相近。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应该清楚自己申请的院校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你必须知道三个事实
一是专业的“模糊化”。目前,专业模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按院系招生,范围广,基础厚。在大一和大二完成基础课程后,专业将被划分。例如,北京大学招收科学实验班、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经济学班、工商管理班和公共管理班的学生。同济大学招收经济学、生物学、电子信息、环境科学和机械专业的学生。
第二,传统的职业问题。专业、就业和继续教育的长期需求要适应广泛、强劲的可持续发展,不会有短期的异常“热”现象。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引起人才需求的变化。然而,无论如何变化,所以
规则3:学校和专业都有鱼和熊掌。
填写申请表时,主要是基于学校还是专业?
成绩优秀、分数高的考生最好选择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并且他们的专业可以以基础水平为基础。毕业后,他们将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成绩较好、考试成绩相对较高的学生,即大部分学生在书的中间部分,应该兼顾学校和专业,理想的选择是专业院校的主要专业。当学校和专业不能同时考虑时,如果学校是主要选择,专业应尽可能接近学校的主要专业或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果选择专业是主要的,学校的整体情况必须综合考虑。专业最好是自己感兴趣或者毕业后找工作有优势的专业。
平均分的候选人应该优先考虑他们的专业,其次是学校。虽然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相同的,但他们的努力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潜力也是不同的。他们的优势和潜力甚至可能不会被个人和父母所认识。这种差异往往对大学的专业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潜力的专业会给个人发展留下更多空间。
准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把他们的专业作为表达愿望的起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因此,考生应该从选择专业的角度来选择专业。选择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虽然有些行业很热门,但就业范围很窄,只需要一两个行业,而有些行业分布广泛,涉及多个行业,就业范围很广。第二是充分考虑我的兴趣和潜力。如果候选人对一线技术职位有足够的兴趣,他们不仅能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而且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金融、交通、物流、房地产、信息技术、商业、电信等行业必将在未来迅速发展。这些行业的技能和管理职位呈现出一体化趋势。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和白领没有明显的区别。
规则4:力量决定干坤
科学分析结果的趋势
首先,通常的结果:根据考生高中成绩的等级排名,特别是高中三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可以大致确定他们的基本实力。考生应注意对不同情况的实际分析,如以往考试成绩的稳定、波动、上升和下降。
二是模拟考试结果:一个模型给出压力,第二个模型给出信心;一种模式相对困难,两种模式相对容易。从难度、辨别力、知识点、热点等方面来看,单一模式试题更接近高考。但是由于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学生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判断高考的力度一般是根据一种模式的考试结果。然而,考生应该仔细分析哪个模拟测试结果更接近他们的真实水平。
眼睛、眼睛、六种方式、耳朵和耳朵决定力量
首先,在填写志愿表格前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排名,了解历年高考各级学生的录取分数和比例数据,听取班主任和班主任对填写志愿表格的建议。第二,参加高校的现场咨询和开放日,向高校招生办了解本市和本区往年录取的高校数量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