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根据“志愿服务顺序”意味着根据“志愿服务分数”。游戏规则很明确,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程序的公正性。但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它加强了志愿者的作用,因为志愿者首先排队。考生能否被报道的志愿者录取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而是实际上取决于其他考生的志愿者,他们的分数与自己的分数大致相当。如果候选人的志愿者聚在一起,学校的归档线将会大大提高,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可能会急剧下降,使得候选人填写他们的志愿者,特别是第一个志愿者有一定的偶然性,甚至不会失去游戏的色彩;此外,如果候选人不被接受为第一选择,当填写第二选择的学校已经填写了第一选择的其他候选人时,学生的最终录取结果可能会使他感到心理上的巨大差距。实施这种录取和备案方法的省份较少。
对于申请“连续志愿服务”(即“志愿服务分数”)的考生,在填写志愿服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选择是关键
从“技术与分数”的角度来看,如果考生所选的第一志愿学校的分数在过去2~3年内基本稳定,考生最好能达到去年录取分数区间的中间区间,专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果它只达到得分范围的下限,在选择时间时必须小心。如果考生所选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在近2~3年内处于全省“高、低”水平,考生的分数线应达到录取分数线的上限,这样才能确定。从考生入学后的心理状态来看,学校的报告是低的,但专业更容易满足,特别是对于一般本科和高职院校的入学来说,当就业压力较高时,专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录取结果只是“小遗憾”;如果志愿报名率很高,第一志愿学校的最终录取结果可能是“非常遗憾”。
第二个志愿者应该是“保证”志愿者
根据“顺序志愿”方法,候选人填写的第二志愿学校必须是第一志愿学生人数不足的学校,如果该学校的分数远远高于该学校去年的实际录取分数,则永远不能被视为第二志愿学校。因为有很多学校虽然在批量录取分数不是很高,但是第一志愿的学生都很丰富,录取的基本上都是第一志愿的考生。那么,你如何确定去年第一批和第二批志愿学生被学校录取的比例呢?一些省市提供了详细的入学统计数据,可以找到。在一些省市,录取统计只给出了每所学校的录取分数,而没有按照志愿者的顺序给出录取人数。这时,应该直接向学校咨询。只有把第一选择学生人数不足的学校作为第二选择学校,才能被录取和“保证”。目前,实行这种登记方法的省份,第一志愿人员的录取率一般在75%左右,第二志愿人员的录取率在15%左右,第二志愿人员完成后,总体计划录取率在90%以上。因此,候选人应该将第二个志愿者定位为他们可以接受的最后一个“保证”志愿者,并在“可能”被录取的学校中仔细选择。一旦前两名志愿者没有被录取,甚至分数都比批线高得多,虽然录取应该没有问题,但最终的录取结果可能非常不尽人意。
志愿者和批次之间的填充策略
在一个批次中,如果第一个可以选择的志愿者学校与过去两年的实际录取分数相比只有50-60%的把握,那么必须选择第二个志愿者。只有选择一所学生人数不足的学校作为第二志愿学校,它才能被录取并得到“保证”。如果你找不到第二所适合你的志愿学校,你就不能选择一所有70-80%录取保证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学校。至于批次之间的填充策略,主要是指本科生在关键(一个表)线以上的分数不多。填写关键批次的大学也可以适当地“给予高分”,选择只有50%把握的学校作为第一甚至第二选择。如果他们不能被录取,他们会放弃关键批次(不服从调整,甚至填写一批选择),用相对较高的分数为第二批本科生选择理想的学校作为第一选择。
序贯志愿申报必须坚持“以志愿工作为主,分数为辅”的原则,重视院校与专业之间的梯度,处理好批量志愿工作之间的关系,重视第一志愿工作,同时考虑两三志愿工作的匹配,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