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学校考试范围和规模,提高文化课成绩要求,推进分类考试分类录取.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系列新规将给艺考带来哪些变化?对家长和考生有什么影响?
优化专业布局:部分专业将停止招生。近年来,一些高校为追求多学科发展,竞相开设学费标准相对较高、办学门槛较低的艺术类专业,盲目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虽然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申请考试的选择,但由于学校定位不准确,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众所周知,一些学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是大势所趋,但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和学术素质不达标、不高,学生就业难。调查显示,2020年,艺术类本科学生在全国本科招生中的比例仅次于工程与管理,位居第三。但从最初的就业情况来看,整体就业情况与其他专业存在明显差距。热门艺考与冷门就业,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艺术类招聘考试的设置要进行科学的调整。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入口到出口的学科设置宏观调控。对此,建议推动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明确人才选拔培养定位,优化艺术类专业布局,减少或停止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招生。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要求高校突出办学特色,构建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艺术人才选拔培养体系,着力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考虑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优化艺术类专业设置,合理安排招生计划。
分类:全能考试涵盖了校考的“瘦身”。艺考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其中学校考试环节不公开透明,教考不分离,招考权力过于集中。建议,大力推进艺术类专业分类考试。积极扩大省统考范围,到2024年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统考全覆盖,不断提高省统考水平和质量。严格控制校考范围和规模,建立健全高校和专业的进出机制,科学合理确定校考形式,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2024年起,不设跨省考点。完善评估师遴选机制,优化评估师构成结构。加强考试组织规范化管理,防范考试舞弊。不少美术教育工作者认为,扩大省考覆盖面,缩小校考范围,是规范美术考试,促进其公平、科学的有力举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卢晓波表示,自2010年大规模实施省统考以来,统考在规范美术考试、形成判断、节约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进考试方式后,可以减少外地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减轻考生和家长的负担。对于一些高水平的专业艺术院校来说,校考依然不可或缺。陆晓波说,省考和校考绝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各有所长
提高文化课成绩:扭转“重专业轻文化”、“学习不好才考艺考”、“300%或400%之后才拿书”的倾向……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对艺术类考生的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很多艺术类考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专业课中,而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这使得一些人把艺术类考生等同于“易考生”,甚至有家长和考生把这当成“升学捷径”。《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文化成果的要求。要求各省(区、市)因地制宜,分类划界,在现有文化课要求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最低控制分。在分类入学考试中,还特别强调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比如艺术历史、戏剧、影视文学等高校艺术类专业。都是根据高考文化课成绩和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直接选拔出来的;以省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与省统考成绩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选择,文化课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50%。这是对考生和家长的提醒。无论是因为文化课差而选择还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都需要学生和家长做出更加慎重的选择。艺术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从长远来看,能在可持续发展中发展得好的学生,一定是文化课和专业课都好的学生。在下一步的培训中,学校将更加注重文化课和专业课并重,推进系统分类,结合学生实际设置科学的备考计划,促进不同需求的学生。陆晓波认为,“艺术是一门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齐头并进的学科。任何方面都是短板,都会造成‘木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