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和汉语一样,有着独特的词汇、语义和语法结构。
中国舞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在4000年前就有文字记载。祖先们创造了伴随着乐器的集体舞蹈,一致的动作和用手臂跳舞。
一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舞蹈的形式分为“文舞”和“武舞”,它们是中国舞蹈的基本元素。
中国舞蹈可分为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蹈。
具有示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各地区、国家或民族的传统舞蹈。主要特点是:舞蹈技巧规范,表现手法程式化,训练体系严谨,审美规则相对稳定;它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的和地区、民族或国家舞蹈的典范。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地域、国家和民族的诸多艺术因素,如民间舞蹈、手语、武术杂技、古代壁画和雕塑中的舞蹈造型等;此外,它还受到当地习俗、仪式、宗教信仰、传统审美趣味甚至哲学思想的影响。然而,古典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欧洲古典舞一般指芭蕾。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舞蹈演员将戏曲舞蹈、武术、石窟壁画和出土文物相结合,创造出风格优美、严谨严谨、美与美的古典舞。在此基础上,他创作并表演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舞作品,如《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刀会》、《丝路花雨》等。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的一种舞蹈艺术,是以传统民间舞蹈为基础,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整理、加工和创造,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流传下来的。古典舞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曾被一些人称为“歌剧舞”。
它本身是歌剧和舞蹈的混合体,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完全从歌剧演变而来,它被称为歌剧,它已经去除了歌剧中重要的歌唱和阅读;说这是一种舞蹈,而且它还保持了歌剧的原始状态。中国戏曲中的歌舞为这个故事服务。即使是不会唱歌或不会唱歌的武打仍然是一出戏,它的舞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从属属性。
从起源上看,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复兴,是戏曲舞蹈的复兴,是中国几千年舞蹈传统的复兴。显然,它的美学原理不是新发明,而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播和延续,这是从古至今的一条漫长的线。这些原则不仅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汉魏“舞剧”乃至商周礼乐中都有所体现。就其流动而言,它是在本土创造的一门全新的艺术,是一种可与芭蕾舞和现代舞相媲美的新型舞蹈。这种舞蹈是正宗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还没有度过它的童年,它还在成长。然而,随着身体韵的产生,它的审美内核已经稳定,理论基础已经比较扎实,运动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经摆脱了歌剧的原型,走向了真正的舞蹈范畴。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班,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逐渐被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可。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优秀教学成就奖。北京舞蹈学院的两位老古典舞教授李正毅、唐满城,毅然组织创建了古典舞“体韵”班,复兴了中国古典舞,复兴了古典舞事业。李正毅教授在解读《古典舞》时说:“古典舞不是古典舞的翻版,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审美原则为基础,吸收芭蕾等外国艺术的有益成分,使之成为独立的、民族的、当代的舞蹈类型和体系。”古典舞的身体韵与美学
“体韵”是“体法”和“节奏”的总称。“身法”属于外在技法的范畴,“节奏”属于艺术的内涵,两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审美本质。换句话说,“体韵”就是“身与神、身与心、内与外的统一”,是中国古典舞不可或缺的标志,也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体韵虽然其风格来源明显,但已不能称之为“戏剧舞蹈”,其由戏剧向舞蹈的转化已基本完成。它摆脱了原来歌剧和舞蹈不断变化的角色。然而,不管它如何变化,它总是一样的。这个“一”和这个“变”,既是一种罕见的艺术品格,也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精髓。
成熟的民间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因为它体现了“形、神、力、法”的高度融合,是表现中国古典舞体韵的重要手段。“形、神、力、法”作为体韵的基本运动要素,高度概括了体韵的所有内涵。形式,即外部动作,包括由姿势及其动作连接起来的运动回路。上帝,也就是神韵和心智,是主导部分。力量就是力量,它包含了对重要性、紧迫性、力量、长度、刚性和柔软之间关系的艺术处理。规律,即行动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力和法达到形神兼备和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力与形的和谐”。这些都是精辟的概括和提炼。这些词语与基本动作高度统一、和谐,构成了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状
形式是指形式之外的行为。它的特点是各种姿势,不断变化的运动和运动之间的联系。所有可见的形式和过程都可以称为“形式”。造型是形象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美的传播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蹈的分析,得出“扭、斜、圆、弯”的曲线美和“刚健、直、含蓄、灵活”的气质美应该首先在“造型”上解决的结论。中国舞蹈强调“扭、斜、圆、弯”的曲线美,上翻、斜、翻、滚的曲线美,以及“刚健、挺拔、含蓄、灵活”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图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从古至今一直在演变。如秦汉舞蹈人物的“塌腰臀”、唐代的“三道湾”、中国戏曲舞蹈的“经络相”、“阴阳面”和“捻捻捻”、中国民间舞蹈“胶州秧歌”的“滚、捻、转、韧”、“海洋秧歌”的“阻、探、捻、浪”,要掌握体态和造型的曲线美,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它也是一种技术,人体的“扭曲、倾斜、圆和曲线”就是整个图像。局部而言,“头、颈、胸、腰、裆”、“肩、肘、腕、臂、掌”、“膝、踝、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上帝
这指的是内涵、精神、节奏和气质。任何没有魅力的艺术都可以说没有灵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神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无论是谈论诗歌、绘画、评价音乐还是书法,神韵这个词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古典舞的人体运动中,神韵是可以被识别和感受到的。只有抓住“上帝”,形式才有生命力。
在心性的概念中,体韵强调气、气、心的内涵。强调魅力和内心感受。在形式和上帝的关系中,上帝被放在第一位,正是这种思想和情感创造了身体韵的“韵”。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没有不押韵的。没有内心情感的刺激和驱动,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光彩将会消失。
“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力与形”。所谓“心、心、神”,就是“神韵”的体现。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和“形象表达的工具”,但眼睛的“聚、释、凝、闭、闭”并不是指眼球本身的运动,而恰恰是由内涵和心理节奏所表达的结果,显示出神韵主宰一切。形状不动,上帝先行,形状停止,上帝不停止。“这个公式生动而准确地解释了形式和上帝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人们长期以来对中国古典舞的内在节奏感到神秘。虽然“圆”这个词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它是什么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和手臂是什么样的运动轨迹,一直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所困惑的问题。身体韵的创始人提出了“三圈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运动是沿着三个圆圈的。
这是垂直圆、水平圆和8字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此容易被破解。它是如此精确和简洁。它立刻让人想起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他们有相似的想法,并解释他们自己的法律。事实证明真相很简单。科学经历了“从浅入深”到“从深入浅”的过程。简单的真理是艰苦探索的结果,是长期积累的,是偶然获得的。
3.力量
“力”是赋予外在动作内在的节奏和层次性、相对性的力度处理。例如,“线中的点”或“点中的线”(即,“静态中的运动”)只能通过适当地使用“强度”来表示。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不同于常规的2/4、3/4和4/4音乐。它更经常地以自由和有规律的“弹性”节奏进行,这种节奏舒适但不缓慢,紧凑但不混乱,静止和移动。“身体韵”的意思是训练舞者不均匀地使用力量,而是在重要性、紧迫性、长度、挫败感、象征性、分裂性、延展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符号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要真正掌握和理解“力”的使用。
“力量”不仅贯穿于行动的过程,而且在行动结束时也非常重要。歌剧、芭蕾和武术套路都非常重视动作结束前瞬间节奏的处理,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它具有以下典型的外观活力:“英寸力量”-姿态,角度和方向都准备好了,英寸之间的势头被用来“做终点”。“对比强度”——为即将到来的姿势建模提供了强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加强和衬托背部建模。“金申”——一切都已完成,但以眼睛和四肢为延伸的感觉,它使“形式停止了,但上帝没有停止”。此外,“刚中有柔”、“韧中有脆”和“急中有缓”是有区别的。
4.法律
“法律”一词包含两层含义:它自身的行动节奏和运动中遵循的法律。一般来说,行动必须在行动之后“顺从”。这种“顺从”是法律中的“实在法”,行动似乎是通过“顺从”来进行的。“反节奏”也是古典舞节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双握手”。当手臂向左晃动时,身体必须向右拉,以显示动作的圆润和魅力。“不顺利就是顺利”的“反法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个动作和动态势的趋势显然是向左的,突然向右急转,或者从向前到向后突然改变,等等。这种“反节奏”是古典舞所独有的,它能产生人体不断变化、混乱和快速变化的运动。从每一个具体的动作来看,古典舞也有“一切从反面开始”的说法,即“每一次冲刺都要依靠,每一个开局都要遵循,每一个开局都要遵循”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则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美学。
无论是顺势而为、乘风破浪,还是逆势互补,还是“从反面出发”,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美、泳美、变美和幻美,这就是中国“舞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