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艺术培训资讯网

少儿艺术信息网

招生报名咨询

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0531-86594587
首页 > 少儿舞蹈

几种民间舞膝部屈伸的动律形式,你都了解吗?

作者: 2020-08-06 浏览:

从人体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膝关节属于关节分类中的运动关节,其运动形式主要是屈曲和伸展。在民间舞的训练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膝盖的不同屈伸规律制约着不同风格民间舞的出现。尽管膝盖的屈伸是一个简单的上下弯曲或向上蹲的运动过程,但它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运动规律,这种运动规律制约着舞蹈的风格。

弯曲和伸展有时似乎是一种独立和完整的“艺术”行为;有时候,就像“粘合剂”,行动和行动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就像“涟漪”一样,它不断地贯穿于各种行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膝盖的屈伸是舞蹈生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准确、自由、充分地掌握和运用膝关节屈伸是检验一名优秀民间舞蹈演员的重要依据。舞蹈中膝盖的弯曲和伸展有多种形式:原地和移动;有大范围和小范围;节奏有快有慢;力量有强有弱,等等。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屈伸动作,形成了中国不同风格舞蹈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接下来,我将分析几种舞蹈的不同屈伸,并给出具体的解释。

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的屈伸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颤”、“软”、“硬”。

测试“颤”、“屈”、“伸”是否可以自由使用的基础是踢和踩。踢踏意味着舞蹈者在地面上用他们的脚底一个接一个地做有节奏的动作,发出各种“踏”和“踏”的声音。踢腿时,膝关节屈伸频率较快,幅度较小,形成上下快速振动的屈伸规律,故称之为“颤抖”屈伸。在这个动作中,舞者的膝盖应该放松且有弹性。例如,冈达通过膝盖的“颤抖”屈曲和伸展,将脚底抬离地面5-10厘米,并且总是在屈曲和伸展中完成这一运动过程。这样,舞者的身体重心可以快速左右移动,不仅锻炼了踝关节的灵活性,还增强了膝盖和脚踝放松协调的运动意识,使舞者能够牢牢掌握踢踏舞膝盖的风格和运动规律。

“软”屈曲和伸展需要缓慢的膝关节屈曲和伸展频率,形式是一个屈曲和一个伸展,这是连续的。软屈伸兼具放松和控制能力是其内在动力规律的核心。舞蹈者只有通过训练膝关节屈伸的灵活性、连续性和控制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藏族舞蹈中的“黑仔”。例如,在《黑仔》中,舞者必须具备膝盖以上的屈伸能力,否则舞者无法展现《黑仔》舞蹈的独特魅力。如果他们掌握了这种能力,在头、身、胯的巧妙配合下,就会形成内心微妙的颤抖,从而导致藏族民间舞蹈的三个弯曲和连续的拉动。

藏族民间舞蹈中“硬”的屈伸训练主要由郭壮完成。虽然两个膝盖一起振动,但它的节奏是有力的,有连续性和停顿。舞蹈者的躯干和上肢随步法而动,具有巨大的整体感,表现出藏族舞蹈简单而深刻的个性特征。舞蹈演员经过严格的屈伸训练后,他们的膝盖有很好的控制力,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展示国壮舞舞动和跺脚的魅力和风格。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以其舒展、明亮和坚韧;细腻、间接、辛辣的情感和流动中独特的“三弯”姿态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和喜爱。当你提到胶州秧歌时,你会想到“扭”这个词,比如正丁字扭步、丁字三步小曼扭步等等。既然有“扭转”,你也必须需要膝盖运动来配合。

胶州秧歌中的膝屈伸是一种流动的屈伸,主脚抓挠和脚跟滚动产生的力量通过控制屈伸影响腰部和上身的各个部位,形成身体流动的曲线。在这个过程中,外表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内膝的弯曲和拉伸力就像一条橡皮筋,其中力的运动形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流,它通过膝盖的伸展慢慢向上延伸,逐渐渗透到全身。如果胶州秧歌失去了膝关节屈伸的运动过程,流动舞蹈中基本的“三弯”姿势就无法形成。如果你以丁字步扭转,当你开始练习时:动力足抬起你的脚趾并向内蹲下,弯曲你的膝盖并闭合你的胯部;动作:动力足脚跟下降,重心从主腿向动力足移动,同时动力足向外挤压产生力流。这种自下而上的流动力影响躯干和头部与之协调,当膝盖完成屈曲和伸展时,这种“三弯”姿势的魅力将是完美的。因此,完成胶州秧歌的“三弯”动作是关键,在这个动作中,舞蹈者被训练以可控的灵活性弯曲和伸展他们的膝盖。

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在遵循规律和姿态方面都有一种特殊的美。虽然直姿是整个维吾尔族舞蹈的一个显著特征,但膝关节屈伸规律是有代表性的。

维吾尔族舞蹈的屈伸大致可分为点颤屈伸和两步颤屈伸。点颤屈伸出现在Sainaim舞蹈节奏中。当主要腿的膝盖持续轻微上下振动时,动力腿的脚底根据穴位节奏做一些地面运动,形成一个穴位颤屈和伸展的运动规律。结合维吾尔族舞蹈上半身的基本运动规律,形成女性舞蹈中常见的抖动现象。一步一步、三步一抬都包含了点颤抖屈曲和伸展的动力潜能。例如,踩是圣艾姆舞的主要步法,它是在动作之间联系在一起的。在流动的过程中,膝盖总是相互靠近,颤抖的屈伸总是贯穿其中。因此,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中,只有掌握了这一点——颤抖屈伸,再加上膝盖的控制力,掌握了重心移动时的稳定状态,保持上身直立,才能表现出侧身迈步、流畅流畅的动态特征。

“一步两颤”的屈伸在齐克体美舞蹈中有所体现,这意味着膝盖有规律地振动,即一步两颤,一小一大。振动时稳定有力,稳定中有内在起伏,使步法形成稳定起伏的动态特征。颤音步是切克体美舞的主要步法,其特点是一步和两个屈伸的颤音。维吾尔族舞蹈要达到“颤而不跳”的特征,必须从膝关节屈伸运动入手,训练膝关节达到控制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动态节奏特征。正是这种一步两颤、一小一大的屈伸规律,体现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其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金根”、“金浪”、“梅津”。体现这种风格的关键是脚踢,脚踢是由膝盖屈伸引起的,即踢腿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东北秧歌的膝盖屈伸也影响着舞蹈风格。

东北秧歌大部分的屈伸都是抬压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和暂停步。区别仅在于节奏重组和足部运动方向的处理。在准备动作时,控制膝盖的直——轻微弯曲,其中产生具有按压类型的短而有弹性的弯曲和伸展力。踢腿后瞬间屈膝离脚,下一步是缓慢的伸膝和稳定的退脚,形成“快脚稳脚”的动态特征;步伐中的屈伸力短而有弹性,同时膝盖中有一个反弹力,即重量被迅速压下和举起。这种特殊的屈伸规律,加上舞者手臂的缠绕和躯干的协调抖动起伏和扭动感,生动地展现了东北秧歌“艮、巧、浪”的独特美感。因此,在东北秧歌中,只有解决了舞者的膝屈伸问题,才能体现出自下而上的膝链式反应的协调训练,才能体现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通过对上述民间舞蹈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膝盖屈伸规律制约着不同风格民间舞蹈的出现:藏族舞蹈中“颤”、“软”、“硬”屈伸的功能和位置明显,在更好地把握上述三种膝盖屈伸的基础上,表现出藏族舞蹈中和谐优美的黑仔、欢快的踢腿和奔放的风格魅力;然而,在胶州秧歌中,膝盖柔韧性的屈伸贯穿基本的“三弯”姿势,脚滚动产生的自下而上的力流缓慢向上延伸并逐渐贯穿全身,更好地体现了胶州秧歌的典型风格特征;在维吾尔舞蹈中,点颤屈伸、一步、两颤、一小一大屈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膝盖既要有控制力又要有内在的弹性,使其在脚部达到“颤而不跳”的动态特征;东北秧歌独特的风格特征,即“稳在浪中,美在浪中,美在中间”,也是在舞者膝屈伸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掌握膝盖不同节奏、速度和力量的屈伸是掌握民间舞蹈规律风格的主要环节和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各种民间舞蹈中把握住屈膝与伸膝的美,其风格魅力才会被巧妙而自然地展现出来。

THE END

相关资讯

亚星公司芭蕾培训与孩子的体态塑造和形体训练。
少儿舞蹈培训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少儿舞蹈培训的年龄适宜性与入门时间选择。
艺术培训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力有何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