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支撑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从招生环节开始的;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色,从招生过程就能看出来。近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国家对艺术类专业考试发布的第一个纲领性、指导性意见,制度建设将于2024年完成。103010的发布意义重大,其任务和举措为我国艺术类专业的招生提供了标尺,使得高校招生的进一步完善有据可查、有理有据。一直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非常重视招生工作。20年来,经过不断调整总结,对国家政策反应迅速,招生制度不断加强,考试组织管理严格规范,监督检查机制日益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考试方案和规则相对固定、价值取向一致的系统实践。第一,最重要的是,招生是一所大学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第一步。无论是艺术学科的特色还是高考的核心价值,都在于以学生为本体,基于人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专业的能力被认为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扩大选择,而不是限制可能性。这是艺术类专业考试不可动摇的立场和要求的职位。二是严格规范美术考试命题和考试管理。用“统一”确保考试公平——坚持考试规则、考试条件、考试材料、考试程序、监考标准、指导语言的统一。以“科学性”确保考试公平,运用先进技术防止作弊;完善安全保密、命题准备、阅卷评分、监督管理等方法。保证了考试过程中试卷的绝对安全。2020年、2021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疫情常态化管理,确保考生和校园安全。再次,强调人才选拔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关系。招生处在整个育人过程的最前沿,最终指向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所以不能简单的保证执行效率,要充分利用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的意愿和热情,在高强度的备考阶段,通过考查、关注、筛选,传递与艺术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其中,一方面与艺术本身有关。关注学生是否有发展设计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潜力,手头的努力和画画的表现其实是支撑思维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它与社会需求有关。但社会需求不是追求热点,而是看重学生是否有可以再培训和发展的基本视野,是否有可以再培训和提高的问题感知和敏感度。愿景和问题也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是未来人才服务社会、把握需求的前提。四是对文化课成绩要求高。以前总有一种误解,认为高中成绩不好才学美术。的确,一些艺术院校为了获得短期利益,通过维持低年级录取,扩大生源,保证招生热情。STEAM的教育理念证明,艺术是一门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齐头并进的学科。任何方面都是短板,都会造成“木桶效应”。清华美院一直把“艺术高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999年以后,高考专业成绩满分和高考文化成绩满分持平
省考和校考绝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各有所长。前者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全国艺考的规范化,从教育的角度平衡了区域发展。后者保证了人才录取的多样性,知名学校将通过考试形式和试题等方式在学科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近年来,清华美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校考与统考对接,形成双赢模式。高考是影响国家前途、社会稳定和个人命运的大事,要有法律法规为依据。今年的《意见》聚焦“如何定位”“如何考试”“如何报名”“如何督导”,从定位布局、考试评价、录取方式、监督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任务;并在省统考、高考、评估师选拔、考试组织管理、录取办法等方面提出了改进、规范和调整措施。实事求是,厘清国家艺考现状,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宏观的高度、存在问题的尖锐度、措施的有效度,才能更精细合理地保证人才选拔培养的公平性,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维护社会公平,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缓解学生和家庭的考试压力,缓解内部竞争,选择和评判时更有针对性。这是对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高等教育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回应,为努力造就一批各领域有影响力的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提供了保障。就大局而言,《意见》将从以下三点带来改变:一是帮助不同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在定位、评价、录取、督导等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上达成共识,实现“育人、促育、育人”的真正价值。此外,它可以降低艺术考试的复杂性。2020年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包括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设计5大类48个专业,比2012年增加15个专业。专业成长反映了国家对多元化、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带来了专业考试组织难度的增加。因此,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各地区大学和学科独立并存,评价标准趋于一致。将为国家、学校、考生和家庭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能源消耗。其次,有助于人才结构的合理分层。在选拔阶段强化省统考和高校校考各自特点,进一步扩大省统考范围,减少独立组织校考的机构数量。
数量和校考规模,明确它们在整个高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作用,从而缓解目前高等教育层级不明、同质化的倾向。过度、广泛地给予学校艺考招生的自主权,某种程度上也与高考文化考核相冲突,会削弱统一高考的权威性,加大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风险,并导致一些学校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虽然客观上为学生报考艺术类专业增加了选择,但因办学定位不准,出现招生规模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最后,有助于高校在改革过渡期内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意见》提出,到2024年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给高校预留了三年的过渡期,相关改革举措可以循序推进。如近两年因社会新环境所采取的在线考试形式,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已足够周密。对于线上线下考试的规模控制,比例是否合理。大幅减少获得艺考合格证考生的数量,是否会影响对文化考核与艺考均等的选拔作用等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三年的时间,进一步思考选择适应自身的做法,完善内部机制,推动内涵式发展。
如上所提,招生工作不仅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宣传不可忽视的环节。无论入学与否,对于学校、考生乃至社会而言,招生为相互了解提供了难得的窗口。这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度重视招生工作的人文考量。在一些校友的回忆录里,他们对学院的深刻印象和朦胧认识,就是从艺考开始的。招生育人,可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第一张“名片”。“招来好学生,带动好教育”。它是激发整个教学过程升华的催化剂,也是艺术类学科保持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鲁晓波)
相关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