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是指形式之外的行动。它的特点是各种姿势、不断变化的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所有可见的形式和过程都可以称为“形式”。造型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魅力的依附,是古典舞美的传播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蹈的分析,得出“扭、斜、圆、弯”的曲线美和“健、直、柔、柔”的气质美应首先从“形”中解决的结论。中国舞蹈强调“扭、斜、圆、弯”的曲线美、上翻、倾斜、翻转、滚动,以及“刚健、直、柔、柔”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葬人物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已经从古代演变到现在。如秦汉舞蹈人物的“塌腰塌臀”、唐代的“三道湾”、中国戏曲舞蹈的“经络相”、“阴阳面”和“扭扭扭扭”、中国民间舞蹈的“胶州秧歌”“滚、扭、转、韧”、“海洋秧歌”“堵、探、扭、浪”要掌握体态和造型的曲线美,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它也是一种技术,人体的“扭曲、倾斜、圆和曲线”是整体形象。在本地,“头、颈、胸、腰、裆”、“肩、肘、腕、臂、掌”、“膝、踝、足、步”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
第二,上帝
这是指内涵、精神、节奏和气质。任何没有魅力的艺术都可以说没有灵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神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无论是谈论诗歌、绘画、评价音乐还是书法,神韵这个词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古典舞的人体动作中,神韵可以被识别和感受到。正是通过把握“上帝”,形式才具有生命力。
在心的概念中,体韵强调气、气和心的内涵。强调魅力和内心感受。在形式与上帝的关系中,上帝被放在首位,正是这种观念和情感创造了身体韵的“韵”。可以说,没有没有韵律的中国古典舞。没有内心情感的刺激和驱动,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辉将会消失。
“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力与形”。所谓“心、心、神”,就是“神韵”的体现。人们常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眼睛是表达的工具。但眼睛的“聚集、释放、凝聚、聚拢、闭合”并不是指眼球本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内涵和心理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表明神韵主宰一切。“形状不动,上帝先引导,形状停止了,上帝也没有停止。”这个公式生动而准确地解释了形式和上帝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人们对中国古典舞的内在节奏一直感到神秘。虽然“圆”这个词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它是什么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和手臂是什么样的运动轨迹,一直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所困惑的。身体韵的创始人提出了“三圈运动”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运动是沿着三个圆圈。这是垂直圆,水平圆和8个字符的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如此容易被破解。它是如此准确和简洁。这立刻让人想起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他们有相似的想法,并解释他们自己的法律。事实证明,事实很简单。科学经历了“从浅到深”到“从深到简单”的过程。简单的真理是艰苦探索的结果,积累了很长时间,是偶然获得的。
第三,力量
“力”是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的节奏和层次性的、相对的力度处理。例如,“线中的点”或“点中的线”(即“静止中的运动”)只能用“力”来恰当地表达。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经常不同于常规的2/4、3/4和4/4音乐。更常见的是以一种自由而有规律的“弹性”节奏进行,这种节奏舒适但不缓慢,紧张但不混乱,静止而运动。“身体韵”是指训练舞者不均匀地使用力量,而是在重要性、紧迫性、长度、挫折、象征、分割、延伸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符号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要真正掌握和理解“力”的使用。“力量”不仅贯穿于行动的过程,而且在行动的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歌剧、芭蕾和武术套路都非常重视动作结束前瞬间节奏的处理,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它有以下典型的外观活力:“寸力”——姿势、角度和方向都准备好了,寸之间的动量被用来“制造终点”。“对比强度”——为即将到来的姿势建模提供了强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加强并启动了最终的建模。“金申”——一切都已完成,但以眼睛和四肢为延伸感,它使“形式停止了,但上帝没有停止”。此外,“刚柔相济”、“韧脆相济”和“欲速则不达”也有区别。
第四,法律
“法律”一词包含两层含义:它自己的行动节奏和运动遵循的法律。一般来说,行动必须是“顺从”的。这种“顺从”是法律中的“实在法”,行动似乎是通过“顺从”而流动的。“反节奏”也是古典舞节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双握手”。当手臂向左摆动时,身体必须向右拉,以显示动作的圆润和魅力。“不顺利就是顺利”的“反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动作和动态势的趋势显然是向左,突然向右急转直下,或者从向前到向后突然变化,等等。这种“反节奏”是古典舞所独有的,它能产生不断变化、令人困惑和快速变化的人体运动。从每一个具体的动作来看,古典舞也有“一切从反面开始”的说法,即“每一次冲刺都要依靠,每一个开口都要遵循,每一个开口都要遵循”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则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美学。无论是一鼓作气、乘风破浪,还是取反补反,还是“从反面出发”,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美、游泳美、变化美和梦幻美,这是中国“舞蹈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