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种“谐波”:《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如今已登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果卓》有一个广泛的流行区域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佐贺地区叫“所”,贡布地区叫“博”和“强波”,藏北牧区叫“卓”或“锅庄”。《果卓》是一种圆形的自我娱乐歌舞,古代人们围着篝火和锅跳舞,包括舞蹈词汇,如“模仿动物”和表达爱意。农牧区的舞蹈风格各异,各有特色。跳舞时,男女袖手旁观手牵手或肩并肩,舞者轮番共唱共舞,并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一大特色。这些动作活泼而热情,主要是在前面挥舞双手,转动臀部,蹲下和转身。
《堆谐》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早期传播
从日喀则西部到巍峨的阿里,整个地区的舞蹈圈逐渐在拉萨盛行。这是一种由七弦琴伴奏的早期舞蹈。《堆谐》逐渐演变成一个男人的表演舞蹈《踢踏舞》伴随着一个小乐队,以踢和踩为特色。然而,传统的《堆谐》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转圈舞,它是在身体前面或后面有一个男女交叉的把手。这与《洒朗》羌族舞蹈形式和古格王朝宫殿堡遗址壁画相同。可以看出《堆谐》舞蹈存在于公元10世纪。
《谐》也称为《弦子》
它之所以被命名,是因为男舞者在弦乐二胡或小钢琴曲的伴奏下领舞。在藏语中被称为“叶”或“抗邪”,在西藏自治区昌都、青海和甘肃流行,特别是在四川省巴塘地区《弦子》。《弦子》在所有藏区都有相同的形式,动作缓慢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代表性舞蹈。《卓》专注于表演各种圈子的“鼓励”,其中也有通过加工和完成原始的“动物舞蹈”而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它的特点是唱歌时不跳舞,跳舞时不唱歌,技巧性的表演占据了舞蹈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