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都起步较早、历史悠久、传播广泛、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它也是一门在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具有民族特色、能够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艺术。
当任何民族或部落的人听到熟悉的音乐或舞步时,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并将其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关节。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身体会自然起舞。这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和民俗的差异,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的力度、柔软度、开度、幅度和舞蹈规律的差异。有些民族舞蹈动作注重人的下肢,但上半身动作较小;在一些民族舞蹈中,上半身动作比较丰富,下半身动作较少;在某些领域,舞蹈的美是伟大的运动,而在其他领域,微妙的舞蹈才是美。
正是许多舞蹈风格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特征。形式美、节奏美和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蒙古舞蹈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和眼睛的协调和统一运用。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草原,广阔的草原畜牧业培养了蒙古族勇敢、热情、率直的性格。
黛安舞
它在内蒙古哲里木盟、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吉林省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很受欢迎。它是从古老的集体舞蹈形式演变而来的,如“徒步跳舞”、“用手臂跳舞”和“围着树跳舞”。当它第一次出现时,它有驱除疾病和祈求上帝保佑的意思。与萨满教密切相关。集体表演时,队形是圆的,每人拿一条毛巾或丝带,一人领唱,大家和谐地唱歌跳舞,节奏为拍,无乐器伴奏。舞蹈开始时,动作简单,主要以歌曲为基础,所以也叫“唱黛安”。现在有30多种曲调和20多种舞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