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堡镇是黟县东部山区的一个古老的农村集镇,这里曾经居住着最后一批老竹马舞者岔路沟村。
如今,岔路沟村的马竹舞老艺人相继去世。他们曾经住在医巫闾山脚下。他们的祖先根据契丹人的狩猎特点和萧太后在医巫闾山狩猎的史实,创造了萧太后形象的马竹舞,并代代相传。
代。然而,随着老艺人的离开,竹马舞已经濒临灭绝,因为没有年轻人继续下去。
为了挽救这项民间艺术,锦州市、义县等相关部门加紧收集整理,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龙十八会”与竹马舞
大榆树堡竹马舞是北方契丹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消失,20世纪80年代初被文化专业人士发现。据史料记载,竹马舞起源于辽代,其内容反映了辽代贵族萧太后的狩猎生活。大玉宝的竹马舞虽然反映了契丹的贵族生活,但它起源和流传于民间。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服务于民间集会和民间祭祀。
说到竹马舞,就不能不提到“九龙十八会”。“九龙十八会”是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因其规模包括九大村和十八个自然村而得名。易县文化馆馆长胡应洲说,参加“九龙十八会”竹马舞表演的刘等老艺术家,现已去世。他们留下的资料显示,王耀庙有“九龙十八会”。主要组织者有十个会头,轮流主持庙会,请戏班唱大戏。4月21日至4月25日,18个村分别演各种秧歌和竹马。
胡应洲从事竹马舞音乐的录制、收集和整理工作已有20余年。有几首关于竹马舞的音乐:“竹马舞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除了几段对白外,弹琴、走路、唱歌、跳舞时都伴有鼓乐。”胡颖洲说,由于竹马舞以舞蹈为主,所以在声乐和器乐两种音乐形式中,以器乐为主,以打击乐为衔接。打击乐的作用是配合场上演员的唱、念、舞动作,烘托气氛。在乐队组织、乐器使用、锣鼓和曲调等方面与东北秧歌非常接近。行当分四种:马童,穿衣穿裤,腰系铃铃,头戴包头,持戏鞭;卫士,身穿马褂,头戴流苏,腰上挂着戏鞭和竹马;印宗娘娘,披额,披红袍,捧尘,腰系竹马。侍女服饰与印宗娘娘相同,披风为绿色;骑骆驼的人穿着和卫兵一样的衣服,腰间系着骆驼,手持鞭子。
竹竿舞的歌词很好理解,比如它的歌词《写十字歌》中有一段:“写一个字,写一个字,写一句台词,嗨,老宫铃在李陵碑阵亡,幽州多少兵力是牛皋,六郎去过一号天空塔,孟良放火烧城墙……”通俗易懂,好记易演,具有典型的曲艺特色。从内容上看,歌词上下两段没有内在联系,歌词中的人物和事件互不相干。“宋朝和辽国是两个不同民族同时建立的邻国。舞蹈的主要人物是辽代贵族萧太后。他的动作也是契丹人骑马骆驼时的形象,但他的歌词却是关于与辽为敌的宋朝。这是因为萧太后尊重宋朝的将军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原来的歌词是什么?可惜没有证可考。”胡应洲说。
竹舞的价值
锦州群众艺术馆馆长杨金辉介绍,大榆树堡哈的竹马舞
杨金辉认为,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竹马舞充分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性格。表演时,舞步豪放,动作不细腻,但山野马奔跑的气势淋漓尽致。“一些已故和老艺人保留的资料表明,马竹舞在黟县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其奥秘在于其家族传承方式。家庭成员相互影响,最容易形成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也容易管理。在农村,有很多代代相传的手艺、技术和绝活。”胡应洲说。
翻到《辽史》,关于契丹人的民间表演活动几乎是零字。义县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继承了辽宁竹马舞的艺术形式,应该说填补了契丹文化的“空白”。竹舞的内容反映了契丹贵族的狩猎场景,歌词完全是中文。我们可以推断中国主体民族汉族迁徙后两个民族的文化融合,从另一个角度为中华民族的融合进程提供佐证。
杨金辉说,由于地域狭小偏僻,契丹民族神秘消失,历史上没有文献记载北方竹马舞的历史情况。挖掘和整理反映契丹人生产生活的《大玉树宝》中的竹马舞,意义重大。它不仅反映了北方民间舞蹈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演变,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将保护进行到底
杨金辉认为,契丹族的竹马舞丰富和完善了中国舞蹈史,大峪堡竹马舞的学术价值不可低估,应加强保护研究,继承和发展。
大玉宝的竹马舞具有为祭祀服务的性质。“文革”以来,逐渐退出舞台。很多艺术家已经放弃了这门艺术,不再传承。1984年,国家搞曲艺“三结合”,进行调研演出时,东岔路一带还住着10多位老艺术家,但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没有年轻人继续。现在2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老艺术家都不在了。
锦州群众艺术馆、义县文化馆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考察大榆树堡的竹马舞,走访了几位老艺术家,留下了珍贵的口述资料,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整理并存入档案。他们组织人员进行调研演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服饰、道具,先后撰写了两万多字的专著,保存了这些珍贵的竹马舞蹈资料。
与此同时,艾先文
化馆抽出年轻同志在专家和老艺人的指导下动手制作服装、道具,排练舞蹈动作,已于1994、1998两年参加民间艺术节。义县有关部门又根据专家意见,制订了十年保护方案,将竹马舞纳入保护日程。目前,义县文化旅游局已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在充分利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本县境内竹马舞有关资料,将其装入档案,实施静态保护。县里加大对竹马舞的保护资金投入,建立传承人培训基地,一方面组织培养本地人才进行传承发展,一方面邀请省内外专家乃至全国和境内外热心此课题的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尽快让其蕴涵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昭示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