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舞,又称男子集体舞、藤条舞或滚板舞,主要流传于永新的龙源口、颜歌等南方村落。龙源镇南塘村有着近150年的悠久历史,素有“不练盾舞就不是人”的美誉。盾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表演艺术风格。其动作粗犷、雄浑、硬朗,队形变化奇特、壮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盾舞-基本介绍
盾舞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3年)由广东传入吉安市。流行于永新、井冈山、安福、吉水等地,其中永新县南翔流行。因为这种舞蹈是由藤舞演变而来,所以又被称为“藤舞”或“滚牌”。盾舞是生动表现两军对垒、破战场、携手作战、互攻互守的民间舞蹈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战斗气氛。其节奏严谨,队形变化奇特独特,画面瑰丽壮阔,集武术与艺术于一体,兼具武术表演和观赏价值。舞蹈由10名男演员组成,2名代表敌方将领或骑兵,8名士兵。全部裹着白毛巾,上身穿蓝色双排扣白边(或黄边)衬衫,下身穿蓝色紧身裤(或普通生活服),脚上穿着黄麻凉鞋。要求均匀、严密、整齐。将官持虎叉(木道具亦可),士兵右手持带环单刀(木道具亦可),左手持木制及外层蒙古牛皮盾牌(盾牌亦可竹条制成,外用纸糊涂,内侧拴系,装上木柄,方便手拉手跳舞)。整个舞蹈由开幕式、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花牌打八个队形组成。
开幕式简单而庄严:杀公鸡,做血酒,饮酒鞠躬,然后大喊,武士站在四个角落,左右狂奔。然后队形变成了一条有头有尾的长蛇阵,勇士们飞起来了,展示了他们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相遇,条幅遮天蔽日;软软的,就缠绵。在锣鼓声中,突然变作八字阵,两军对峙,壁垒重重。随着急促的鼓点声,战士们一会儿喊着跑,一会儿又八个战士并排打滚,像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势不可挡。接下来就是包围和反包围龙门阵和荷包阵。最紧张最激烈的就是和花打牌。勇士们手拉手作战,打起了跳、拉、嚎、滚、躲、打牌等眼花缭乱的牌,令人目不暇接。盾舞是一种男子群舞,以“丁桩步”和“短桩步”为主步,显得稳扎稳打,也用“擦桩”“走马桩”等桩步。演出时,单刀擂台铿锵,有“嗬”“嘿”的浑厚叫声,再加上跌宕起伏的锣鼓和唢呐曲调,使整个舞蹈紧张热烈,勇猛刚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盾舞-历史回顾
江西省永新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罗晓山脉中段。盾舞是流传在永新的一种民间舞蹈。据永新县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明代盾牌可“用于武术和防身”,由此演变而来的盾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军队的盾牌战术。相传明代著名抗日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年的《藤牌宗硕篇》应为其出处。至于是什么时候传入江西的,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引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舞蹈出自三国时期著名的黄盖创造的《团牌武》。它起源于古代军队的盾牌战术。相传明代著名抗日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年的‘藤牌宗硕篇’应该是其出处。至于是什么时候传入江西的,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一种说法是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引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舞蹈出自三国时期名将黄盖创造的《团牌武》;也有人认为,盾舞起源于清朝,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逃到此地的一部分太平军士兵苦练,以作强有力的抵抗。后来当地一些武术人对其进行了提炼和完善,逐渐演变成一种兼具观赏价值和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据吉安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发现,很多盾艺师的祖辈都来自于这个行列。后来舞蹈被戏剧吸收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持盾,右手持或长或短的兵器。盾牌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燕尾形、矩形等。盾面上绘制的图案多为各种动物的头像,呈现出一种可怕的样子。盾牌采用因地制宜的材料,多为竹藤材质,披上动物皮后更加坚固。
盾舞-起源
盾舞起源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些居住在此的太平军士兵继续行医。后来,当地一些武术人士对士兵的做法进行了提炼和改进,逐渐演变成一种兼具观赏价值和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又称藤舞、破龙牌等。流传于我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也是古代武舞演变流传下来的舞蹈,反映士兵的操练和战争生活。宋《东京梦华录》年记载:“乐部有一百多名穿制服的士兵,旗号在前,各持一条雉鸡尾,一个野人牌子,一把木刀。他们先排好队,拜完舞,开门夺桥,然后组成月牙阵。音乐系恢复了打粗卡的秩序。几分钟之内,两个人出来跳舞,如刺,一个人发力攻击,另一个人五七对以僵硬的仆从出现,或以枪对卡,剑对卡等等。”这和今天的盾舞表演很像。现在表演盾舞时,演员分成两队对峙。一队右手持刀,左手持盾。另一队拿着叉子或枪,棍子和其他设备。双方组织有序,阵型变化迅速多样,但步调一致,整齐大胆。演员们斗智斗勇,通过部署、对抗、抢夺、突围等方式进行厮杀,展现了古代的战争场面和战士的个人武功。盾舞有多种形式,如“黄蜂阵”,表现战士对敌人突击的气势;“长蛇阵”代表了进退自如、易攻难守、机动灵活的古代阵法。伴随着民间的锣鼓。
盾舞式特色
永新盾舞老艺术家刘老师介绍,这种舞蹈风格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的时候,需要掌握八字口诀
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该舞表演时多用民间打击乐伴奏,绕场子时常采用“翻鸡毛”鼓点,有的地方伴奏乐器会加入丝弦乐和吹奏乐,有的地方还加入一种民间特殊的乐器“呐子”,声音尖细、高昂,极具穿透力。阮晓春(吉安市群艺馆馆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盾牌舞是一种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该舞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盾牌舞-表演形式
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9位表演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个个强悍威武。盾牌舞的剧情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表演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但表演形式却变化多端。整个表演共分八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就把人们带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紧接着阵式一变,成为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了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悱恻,顿时如时下流行的太空舞。锣鼓突起,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伴着急促的鼓点,刀叉闪亮,铁环齐响,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嗬”呐喊,分外严肃、壮烈,扣人心弦。
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8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恰似《国殇》里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便是黄蜂阵;接下来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紧张、最激烈、最壮观的是“打花牌”,这是整个舞蹈的高潮。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拼死冲杀,短兵相接。表演的武士们凭着平日练出的武功,拼尽全力,真刀真枪地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胸口仅几毫米,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仿佛看到太平军将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盾牌舞-盛行
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盾牌舞队的规模则是宗族人口盛衰的标志,参舞的男子更是力量的炫耀,姑娘也往往在盾牌舞队中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但在安福县,该舞则是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盾牌舞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拼战的场面,由男子集体表演,两铁叉手与众多(8个以上)牌丁伴着滚、打、桩、躲的一系列动作,组成四角阵、一字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搭牌、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等八个阵式。阵式布局巧妙严谨,造型神采各异。其动作特点为功架不倒,刚柔相济,疾而不乱。盾牌舞的音乐特点主要是吸收“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为热闹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特别是元宵“出灯”时更属必不可少。它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永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缩影,它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艺术价值而言,它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成为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盾牌舞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盾牌舞-传承价值
国家文化部确定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五类551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最近正式公布,年届60岁的盾牌舞传人、江西吉安市永新县农民吴三桂金榜题名,成为江西吉安市唯一选入“非遗”的人。
盾牌舞随着时代的前进,经过一代民间艺人的加工,盾牌舞的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缰;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化石”,以其独有的特色重新在永新乡村闪烁光芒。1953年,盾牌舞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之后,原东北军区文工团将盾牌舞带到朝鲜和前苏联等国演出;1957年,南塘村的吴王生等十几名民间艺人在江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87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两次将盾牌舞搬上银幕。近几年,永新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专门研究会,培训专业队伍,推出系列活动,全力挖掘整理盾牌舞。
2005年,全新的永新盾牌舞参加了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踩街表演和江西省民间艺术节调演,并作为江西省唯一选送的民间艺术节目,赴广东省汕尾市参加首届泛珠三角“9+2”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赢得好评如潮,2006年又被文化部入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盾牌舞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如今,它成为永新和井冈山及周边县市农民闲暇时健身娱乐的方式,成为农村婚嫁、子女升学时加以庆贺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