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舞,在西藏被称为“腰鼓舞”,是后藏地区农牧民每逢重大节日跳卓舞的习俗。卓舞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的一门特殊艺术,已有至少1300年的历史,并以其惊人的艺术魅力独树一帜。
相传张铎村优秀的舞蹈在桑叶寺修建时就已经存在,现在流传到扎西多布杰这一代,从记载的18段变成了“能记住的只有15段”
“好戏开始了!好秀!”不远处传来几声喊声,原本安静的村子顿时变得嘈杂起来。许多村民急忙跑到村子边上的林卡里,村里的孩子不停地指着陌生人说:“卓不和谐!卓不和谐!”意思是“有舞蹈排练”。
张铎的意思是建在山沟口的宫殿,和平解放前也是多章章庄园的名字。相传桑耶寺初建时,多婆掌的优秀舞蹈就已经存在了。
扎多布杰,57岁,现任多博掌村卓舞队队长,是整个舞蹈队的灵魂人物。扎西多布在多坡张村当了多年村支书。1970年参加雅砻江文化节,开始学习跳卓。他的老师叫丹津欧珠,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丹津欧珠是从他的父亲那里学会这项绝技的。张铎村的卓屋是由人代代相传的,已经传了多少代人也说不清了。
张铎村隐藏在冈底斯山脉一个水分充足的山沟里。张铎的意思是建在山沟口的宫殿,和平解放前也是多章章庄园的名字。相传桑耶寺初建时,多婆掌的优秀舞蹈就已经存在了。
藏族卓舞有山南和日喀则两种风格。多张卓舞是典型的山南风格。舞者使用的腰鼓系有两条鼓带,一条系在表演者的腰部,另一条系在表演者的大腿根部,圆鼓垂直固定在腰部左侧。表演时传统队形基本是圆形,整个表演队有两个舞者。他们没有腰鼓,主要是用来提醒动作改变顺序,控制节奏。他们的动作有节奏,姿势和集体舞基本一致,但难度较小。舞者都是熟悉整个卓舞的动作和顺序,有较长表演经验的人。跳舞的人敲鼓,按照鼓的节奏跳舞。与此同时,舞者们将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状。当舞蹈达到高潮时,他们双手击鼓,身体左右上下转动,长长的辫子扫着地板旋转。他们的动作粗犷豪放,浑厚有力,节奏感强,气势磅礴。为了详细介绍多坡张卓舞的内容,扎西多布结在一块空地上即兴表演讲解,伴随着脚步声和嘴里喃喃自语,显示了他深厚的功力。记录在案的多坡张卓舞共有18段,但由于长期中断和老一辈艺人的早逝,留下来的并不完整。扎西多布杰说:“我的老师丹津欧珠会跳17种舞,忘了一种。他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遗失了很多年才重新拾起,现在我只能记住15段。”
如果说“Aburehwa”象征着地位和威望,那么“卓布琼”无疑是“潮人”。
谈到老艺人在舞蹈队中的作用,扎西多布杰说:“现在舞蹈队里年龄比较大的是格桑仁增和我。我们是歌剧艺术家,我们扮演两个‘Aburehwa’(舞者)。我们俩都喜欢卓屋,卓屋在这里有群众基础。冬天给地里施肥的时候,一有时间就跳几下舞。这是一门让人感觉舒服的艺术。”
与我们同行的县文化局专家贾措补充说:“‘阿不热瓦’相当于一个舞蹈队的灵魂。其实他也是领队、导演、播音员,身兼数职。一般长辈都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改变顺序,控制节奏和速度。有时在藏文著作中把它们写成‘徐达巴’,意思是纠正和防止偏差。”
“卓布琼”是舞蹈队里的年轻演员,穿着黑色长裙,脚蹬胶鞋,腰间挂着一面圆鼓,手里拿着一根鼓槌。他看起来像是想飞。他无疑属于偏远藏族农村的“潮人”。他们平时的穿着也很新潮,平均尺码明显高于老一辈,自我感觉很好。
边八,23岁,初中毕业;21岁的扎杰布也是初中毕业生。和他们一起学跳舞的有12个年轻人,都是这个村的村民。从对话中可以听出,他们已经把戏班作为主要目的地了。演员肖子丹说:“我还是喜欢表演卓舞,只是刚开始练起来太难了。我头晕想吐,练习摇头跳来跳去的时候最疼。”
舞蹈队刚招人的时候有40多人报名,最后录取了12人。在我们这些陌生人面前,扎西多布斯小声对小演员们说:“我们不能停留在嘴巴的生意里。现在,我们要整顿作风,严格纪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该留就留,该走就走,等耳朵静了,就可以大干一场了。你觉得是这个原因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的!”
孩子们独处的时候,气氛更加活泼轻松。他们喜欢提到一个叫阿古巴顿的人和他故事中精彩的舞蹈典故,并不时互相补充和纠正,以此为乐。
是卓屋保佑了散叶寺,还是散叶寺成就了卓屋?
至于卓舞的起源,一般可以追溯到苯教时期。苯教古书《顿巴辛饶传记》中记载“有人高举经幡,有人吹大号,有人击鼓……有人跳‘宣’,有人跳‘嘎’,有人击鼓跳‘卓’,有人唱歌……”。另一部苯教经典《多色米》中也有卓舞的记载,所以可以说卓舞至少早在永中苯教时期就已流行。
但民间对卓舞的起源说法不一,每个传说都明显表现出对自己家乡的偏爱。卓吾关于桑耶寺的内容,以及卓吾与桑耶寺关系的传说,说明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佛教传入西藏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西藏第一座僧多、佛多、僧多的桑耶寺,位于多坡张村以西30公里处。桑耶寺的修建和后佛教的推广都与多婆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8世纪下半叶,吐蕃的藏布赤松德赞利用全西藏的力量修建了散叶寺。传说工匠们白天辛辛苦苦建造的城墙,晚上被恶魔摧毁。莲花花生大师为了迷惑鬼神,邀请了大埔地区的七位卓巴兄弟(卓巴的舞者)跳卓舞杀魔。那时,我被邀请加入雅砻江流域的卓舞蹈队。
海布日神山下表演镇魔舞蹈的还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另外7个卓舞队,包括来自乃东多颇章、桑日绒、琼结和加查等地的舞队,都属于古称“洛卡”的这片狭长河谷区域。桑耶寺修了12年,卓舞队在海布日神山下跳了12年。这12年里,各地的卓舞队频繁的交流和切磋,“卓”进一步被完善。除了传统的曲目,卓舞队创作编排了为修建桑耶寺歌功颂德的新曲目。在多颇章的卓舞歌词中多处有专门描述桑耶寺修建过程的内容,比如:
桑耶的土石何年堆积? 桑耶的土石是子年堆积。 沙丘般的土石从此得。 桑耶的墙基是何年奠? 桑耶的墙基是丑年奠, 四足撑在地上从此得。
桑耶寺内卓舞的壁画,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传统卓舞的面貌。目前已知的两处卓舞壁画,一处在大围墙南边的康松桑噶林二楼,一处是主大殿二楼回廊周边一圈。对卓舞壁画了如指掌的嘉措说,当时的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可以隐约看出原始“拟兽舞”的影子,以及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等特点。
嘉措认为,这两处壁画应该是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但两处风格不尽相同,是不同的画家分期完成的。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丹巴饶旦教授则肯定地说:桑耶寺的这些卓舞壁画是近代西藏著名宫廷画师仲多钦莫·班觉杰布亲率弟子们的杰作。西藏地方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对桑耶寺进行的规模较大的维修工程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一件大事,不但动用各地的能工巧匠出工出力,还邀请到各地的画师、舞队、戏班、歌女、乐手、游吟诗人前来助兴。班觉杰布是1905年生人,13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在那一次维修的过程中,桑耶寺内外三层建筑内的壁画、木件彩绘全部由班觉杰布负责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