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是一种以人体为基础的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技术技能包括各种身体动作、不同强弱的节奏变化、表情达意以及流畅多变的构图安排等。创造一个直观的动态艺术形象。可以看出,舞蹈演员的肢体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必须通过改变不同的节奏和挑战人体的极限来反映作品的主题。民族舞蹈是一个相对系统的动作训练和教学体系,它可以提高民族舞蹈者的训练水平,拓展动作的艺术表现能力。
高技能、应用型民族舞蹈表演高级人才是舞蹈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当前社会大众视觉审美的需求,民族舞蹈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美,尤其是各种线条纤细的动感舞蹈动作。舞台的独特魅力使民族舞蹈专业人员不同于民间艺人的表演,需要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系统科学的训练体系可以改变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造成的弯腰、弯腰等身体姿势,塑造高挑优美的身体美,使舞者的动作具有美感和可塑性。由于“舞蹈美”在所有舞蹈作品中的韵味都需要通过人体美来体现,最终达到韵味无穷的最高审美境界,这就要求民族舞蹈技法的“内蕴美”和“神韵美”要通过身体动作的完美表现来实现。
中国民间舞蹈表演方法丰富,风格和内容多样,是民间舞蹈动作风格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各民族独特的技艺也是民间舞蹈风格的象征。在民间舞蹈的技术技能中,表演者可以训练他们的旋转和弹跳能力,为他们将来表演技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朝鲜族、维吾尔族、傣族等少数民族舞蹈中常见的旋转技巧,讲究的是平衡感训练,类似于芭蕾训练中的基本重心训练,在这种直立状态下如何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和平衡是我国民族舞蹈训练的重点。可见,旋转技术是民族舞蹈技术的基础。一旦你掌握了重心垂直状态下的旋转,你就可以不断地改变它的表现形式,甚至添加道具。
中国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具有“力”的表现,包括跳跃、转身、转身、滚动等专门技能,要求身体各部位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才能实现动作表演。“力”的完美形式直接关系到表演者的舞蹈、空中跳跃和旋转技巧的质量。不同力量的运用决定了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和节奏。可见,课堂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肢体的可塑性,从而掌握接受和运用民间舞蹈技能的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表演各种风格、节奏、节奏和个性的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