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族舞蹈
20世纪5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认真落实下,大规模开展了“抢救遗产”工作。反映在舞蹈领域,一方面,对分散在民间的各民族的舞蹈进行考察、收集和整理,通过——加工进行再创造,并以其精华在舞台上展示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它是对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
舞蹈——是从各个民族中自然传承下来的,尤其是技艺精湛,其基本风格往往集中在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身上。他们大多是农民,可以称之为民间舞蹈演员,但长期以来地位低下,甚至过着挨饿和流离失所的生活。因此,“拯救遗产”也是对技艺高超的民间艺术家的拯救,他们为自己和自己的艺术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这项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基本政策。也可以说是“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新一代舞蹈演员自觉遵循《讲话》的指导思想,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学习、收集、整理那些看似“粗糙”但“最生动”的民间舞蹈,本着“去其糟粕”的精神,消除封建社会留下的不良成分,“取其精华”选择最流行的审美特征进行提炼和提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多年来,在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涌现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富有时代气息、反映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舞蹈。它们不仅受到大众的喜爱,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前面已经提到过,如:《荷花舞》和《飞天》在戴;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等。都是这一时期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而且有很多这样的作品。
如1949年首演的《红绸舞》,金明导演(1927——),程云编导,郑建基、王亚彬、刘海璐等长春市文化艺术团首演。一群青年男女高举“火炬”,跳起了欢快的秧歌,“火炬”变成了红色的长丝绸——,像火龙一样飞舞。劲舞与千变万化、充满青春活力的“火龙”交相辉映。
该舞蹈以民间秧歌和传统技艺——“百丈帆”为基础,选择了“燃烧的火炬”这一意味深长的形式来表达人民对解放的共同愿望。1950年,这种舞蹈首次在北京演出,在首都引起轰动。第二年,他被选中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节并获得一枚金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它已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上演。人们总是说它是“中国火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