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元素:在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识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艺术,也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习俗和观念的艺术形象反映。一些专家指出:“没有民族意识,舞蹈就不能存在。”因此,在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特点与民族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以及相关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把握民族舞蹈本身的特点。
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长期活跃在民间,代代相传。民间舞蹈从原始氏族社会的舞蹈活动出发,表现劳动者的狩猎、捕鱼、农耕和部落间的战争生活,以及祭祀、占卜等功利目的。原始社会的祖先常常在书面语言不够发达的时候,突出歌舞艺术来表达彼此的感情。因此,当他们动感情时,他们会无意识地跳舞,使舞蹈成为表达感情的视觉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民间舞蹈被无数艺术家和群众创造出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传统舞蹈形式。例如,汉族秧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形式,它通过扭摆、摇摆、走跳的特点和丰富的队形变化,表现出人们欢快愉悦的心情。在春节和节日期间,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跳上跳下。简单的节奏、欢快的节奏、激动人心的情感和多变的形态,使人们拥有快乐的情感和强烈的参与意识,这已经成为无数人伴歌起舞、宣泄情感的独特表现。藏族锅舞的特点是唱歌和跳舞。每首歌都伴随着舞步,先慢后快。歌词表达了自然风光和男女之间的爱情。通过高亢的曲调、抒情的乐章和丰富的内容,表达了藏族人民淳朴奔放的性格。可以说,民族舞蹈再现了人们对生活和劳动中的事物的感知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心中的形象。通过舞蹈独特的本体和优美的舞蹈语言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时空转换艺术,表达了民族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传统的审美意识。古人所说的“观其形知其德”,是对舞蹈功能的高度概括和概括。
第二个要素:内容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
民间舞蹈的创作要突出时代主题,注重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反映群众的理想、愿望、思想和情感。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生活和群众,了解和掌握群众情感语境中审美意识的变化和要求,使我们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否则,我们将脱离群众和生活,作品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
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与旧的意识、习俗和审美观强烈碰撞,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区分哪些应该抛弃,哪些应该进一步提倡。只有内容和审美意识的创新才能体现观念的更新。安塞腰鼓享誉海内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民间舞蹈经验。激动的感情、壮丽的场面、铿锵的节奏和磅礴的气势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奔放、自然、矫健的表演塑造了陕北青年敢于在黄土高原上战斗、拼搏的英雄形象,极大地鼓舞和鼓舞了观众,展示了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如果原始的民间腰鼓不经过提炼、加工、规范和改进,而将原始的模型原样放在舞台上,就很难达到今天的艺术效果。因此,把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本走向,这种空间的内在凝聚力和时间的统一性构成了艺术精神的内容,而内容和审美意识是新的,观念是更新的。这种精神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本构成,体现了从古至今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反映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现实和未来。
总之,我们应该以新的理念认真研究和深入研究民间舞蹈,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理念、新的情感和新的艺术精神,使之充满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创作更加丰富多彩。无论它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多么深刻,它的形式都不能脱离民族特色和民族的传统审美趣味。只有生动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人们的理想、愿望、欢乐和痛苦才能得到生动的表达,民间舞才能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第三个要素:突出地域特色和新的风格节奏
如何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注入现代意识,除了在内容上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在形式上具有民族特色外,关键是创新词汇。近年来,许多舞者都尝试过。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将现实生活中由情感引起的各种表象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即通过特定的表象进行组织和加工,运用现代观念、艺术技巧和手段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这使得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从理论研究到舞蹈作品创作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不断超越和延伸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