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芭蕾是“脚尖舞”,是“芭蕾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芭蕾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方阵,中国演员在世界上频频摘金夺银。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中国芭蕾舞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好评。
中国芭蕾只有60多年的历史,却逐渐形成了芭蕾的“中国学派”。第一部奠定中国风芭蕾舞剧基础的芭蕾舞作品出版于《红色娘子军》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这部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革命历史舞剧,因其精湛的艺术表现而成为经典。
创造独具中国魅力的芭蕾词汇
芭蕾《红色娘子军》是借助同名电影的影响而创作的。梁昕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以及朱、王新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提供了创作基础。
1964年,《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排练代代相传。迄今为止,六代琼花及其演员的精彩表演,让这部中国芭蕾经典深入人心。
从最初的创作者到后来的表演者,都深刻地认识到,像《红色娘子军》这样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表演,必须走芭蕾本土化、民族化的道路。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是一个不断向生活和人民学习的过程。创作者从作品的内容和人物出发,运用芭蕾原有的特点和技法,并与中国民间舞蹈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动作语汇。在保持芭蕾舞紧凑、挺拔、豁达的特点的基础上,提炼出现实生活中丰富的造型动作,融入劳动人民健康、开朗、昂扬的情怀,创造出独具中国魅力的芭蕾舞词汇,为芭蕾舞“中国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红色娘子军》创新了叙事风格。用芭蕾独特的形式和手段表达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逐渐成为中国芭蕾的创作共识。
为了排演这部红色经典,中央芭蕾舞团的一代又一代舞者,在掌握芭蕾技巧的基础上,也在继承和发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传统。他们不仅要掌握生活运动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依据,还要回顾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足迹,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舞者们不仅通过排练懂得了如何用芭蕾讲好中国故事,还接受了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洗礼。在塑造角色的同时,你也在塑造自己。正如中央芭蕾舞团团长、第三代琼花演员冯英所说:“在中央芭蕾舞团的4000多场演出中,先后培养了30多位琼花和20多位洪常青。在‘女兵连’旗帜的鼓舞下,新一代‘女兵’将不断成长!”
开拓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空间。
用芭蕾的形式和手段表达革命历史题材,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和创作意识。辽宁芭蕾舞团的《八女投江》,上海芭蕾舞团的《闪闪的红星》,中央芭蕾舞团的《沂蒙》,广州芭蕾舞团的《浩然铁军》,都说明《红色娘子军》这个概念是代代相传的。
103010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这出戏由两幕组成,每一幕都由三个场景联系在一起。作为《八女投江》创作理念的一脉相承,该剧很好地处理了三对关系:军事动作与芭蕾风格的关系、剧中“八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抗战叙事主线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关系。
003010已受邀参加今年的“全民舞蹈大秀”。该剧也由两幕组成,每一幕都有三种情况。《红色娘子军》在处理军事动作和芭蕾动作的关系上和《闪闪的红星》类似。只不过《沂蒙》编导是以成年后的潘冬子(首席舞者)的视角,架构了他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闪闪的红星》中,编舞是《护理th》的义举
从表现形式上看,《闪闪的红星》年的胶州秧歌女舞与《沂蒙》年的黎族黔灵双刀舞相似。如果说通过民间舞构建中国芭蕾风格是一种创作理念的传承,那么《沂蒙》中众多女兵赋予的“发散结构”和《红色娘子军》中潘冬子回忆自己心路历程的“主观视角”,已经与当代芭蕾中“心理描写”的表意追求同步,打开了一个表达的空间。
剧作家阎肃在谈到自己的艺术追求时,将《风花雪月》重新诠释为铁马秋风,战地黄花,船上夜雪,边关冷月。这种“风流韵事”也应该是革命历史题材芭蕾的审美追求。
诠释民族精神和中国风格
深化对现实生活的表达,成为中国芭蕾创新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努力提升创造力、创新力和创造力。创作者在现实题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引领性方面精心打磨——,追求细节的真实,塑造时代的典型,把握精神引导的正向。03010《八女投江》103010的作品相继问世,足见该领域的卓越成就。
创作于2015年的《闪闪的红星》分为《鹤魂》和《敦煌》两幕,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追梦故事。首席舞者孟娟是以《花一样开放》这首歌里的主人公为原型的。“你听说过走过这个芦苇坡吗?有个姑娘留下了一首歌……”芭蕾舞剧《丹顶鹤》的表演,让人想起了芭蕾史上经典的《白天鹅》。不同的是,《鹤魂》不是“小爱”,而是一种“大爱”,是这个叫徐秀娟的女孩对生态保护的投入。两年后,芭蕾舞剧《青春的旋律》创作并演出。剧中男主吴明的原型是敦煌第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代表常书鸿。我们很高兴看到芭蕾舞团表演“敦煌舞”。剧中首席“飞天”的动态形象是点睛之笔,而壁画雕像中的形象则以不同的方式“跳跃”到作品中,让人感叹这是一部“真正的芭蕾”,甚至赞叹这是一部“真正的中国芭蕾”!
2020年演出的《青春的礼赞》,表现了农村志愿者何林到苗族乡扶贫的故事。作为芭蕾舞的一种表意手段,剧中的苗族舞蹈
造型风格天衣无缝地融入芭蕾的叙事表达中,而不是将其作为常见的插入性舞段。《敦煌》和《花一样开放》带给我们的欣喜,在于“敦煌舞姿”和“苗族舞蹈”与芭蕾的水乳交融。可以说,《鹤魂》《敦煌》和《花一样开放》都是现实题材的舞剧佳作,一部比一部成熟。正是这种从创编理念到主题内涵的薪火相传,以及对现实题材创作的孜孜以求,形成了别具一格、自成一派的中国芭蕾,在培根铸魂、明德扬善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运用芭蕾语汇讲述中国故事,诠释民族精神、中国气派,中国芭蕾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世界目光中,优雅而唯美地走入观众的心。
(作者于 平 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