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秧歌是广泛流传于海阳地区农村的一种综合民间舞蹈形式。活动时间不限于春节,其他节日也经常举办。比如妇女节,有的村子也会举行活动,所有角色都由女性扮演,可见当地秧歌活动的繁荣。
海阳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大海以北,故称海阳。阳谷是齐国之地,唐宋为莱阳,明代为大冲卫,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设县。境内多丘陵洼地,土地贫瘠。海阳人勤劳、朴实、勤劳。许多村民的祖先最初是在明清时期从其他省区迁来的,他们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新的村庄。丘陵之间的局部洼地称为宽(kuan),如夏家矿、朱兰奎等。这些村名恰恰反映了某个姓氏家族的开拓情况。所以在旧县志中,用“民风淳朴野,自然粗犷挺拔,尚有古风”“民风纯朴”“见义勇为”等许多词语来形容海阳的民风。因为当地多丘陵,面朝大海,交通不便,所以还保持着一些古老的习俗。
阳旧俗,祭祖前有秧歌活动。秧歌的祭祀仪式中,有一块宽约一尺、长约五尺的锦帛,写在该村族长的族谱上,俗称“天高照”。在节日活动期间,它被高高地举在前面,以表明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先在开辟新的土地以形成村庄方面的成就。这种习俗反映了海阳多为不同宗族的移民。现在一些有姓氏的村落,比如丁家夼、大薛家,说明家族开辟了这些村落。
海阳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之一,其布雷战术闻名中外。早在1942年,县城就完全解放了。抗日战争时期,海阳秧歌在宣传抗战、歌颂军民团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革命传统一直激励着当地人民斗天斗地,改变着农村面貌,也不断为海阳秧歌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保留了朴实的风格、粗犷的气势,以及秧歌作为一种仪式、一种促进团结的方式的传统。
表演形式-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人物扮演、民间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形式。表演分行军和方阵两种。表演以两列为主,各构件向前舞动,节奏先慢后快,变化不大。广场的表现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很少有大规模的场景变化,但每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有自己的画面,很灵活。各种角色的名称和图像:
医生:又称医学博士,是整个队伍表演和阵型变化的指挥者。一般有两个,反过来穿皮衣或者长衫,戴高帽。撑着伞,在沙尘中的秧歌队前翩翩起舞,有的以伞和“虎背带”(弦铃)为道具。这些道具不仅具有神秘的含义,还具有指挥变化的功能。
花鼓:装扮成武士,肩上挎着鼓,可以灵活地跳舞。鼓中间厚两头薄,直径约25cm,长65cm,重约10kg。用牛皮绳或麻绳做成鼓槌。跳舞有一定的套路。表演的时候,把鼓举起来,挥一挥,打一打,气势磅礴。一般4-12人。
售货员:扇形架子,大袄大帽,左手长杆,下端插腰,右手折扇,与翠花共舞。一般2-4人。
翠花:又名蜡花,穿花袄花裤,扮成村姑,拿折扇表演,人数与小贩相同。
从以上人物的服饰可以看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风俗遗存,戏曲服饰的运用和现实服饰的影响,表现了海阳秧歌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其他角色不限,可根据本村情况确定。道具d
表演内容-整个表演过程由土炮礼炮、三进三退、群艺比拼、小戏欣赏组成。土炮礼炮:土炮,俗称三眼炮(铁矛),与鼓秧歌相同。进村前,点亮土炮给村子发信号。在轰鸣声中,村长带领全村人燃放当地的大炮和鞭炮迎接。如果他们不打招呼,会被认为是极大的不尊重。如果两村有隔阂,一方送秧歌,另一方出门互相问候,两村又会和好如初,类似鼓秧歌。
三进三出:又称三进三出,是海阳秧歌特有的仪式舞蹈。进村前作为面礼,广场表演后作为谢昌的仪仗表演。当两个秧歌队相遇时,它也经常被用作迎接贵宾或表示尊重的舞蹈形式。村前三进三退,队形二四列。两个医生在前面往前蹲,动动肩膀,拂拂灰尘。深礼之后,两人分开,从两边退下。这时,八个花鼓威武上前,横着跳,绕着跳,绕着跳,绕着跳,凶猛壮观。分开跳舞,退到后面。其他的表演,比如一组一组的往前走,表演完了再转到后面。所有表演都叫“一进一退”,这也是依次介绍秧歌队阵容的巧妙方式。进进退退后,宾主敬礼,主人欢迎秧歌队进村表演。两队相遇,也是三进三退,同时前进,显示实力。当他们激烈地跳舞,几乎要碰到对方的时候,两队的医生互相敬礼,从不冲突。充分展现了古代重礼轻德的风格,是鼓秧歌所不能及的。
艺术争光:演出前,一位医生开着伞向观众致贺词,并即兴表演了几首秧歌作为开头。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秧歌队用鼓等打击乐器起舞,全场爆满。随着队形的变化,各种形态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让全场观众看到不同的表演。小贩与(蜡花)的舞蹈,匠人与王大娘的追逐、闪动、盘旋、转身,霸王鞭的欢快,驴跑的欢快.相映成趣,绚丽夺目,让人目不暇接。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医生和花鼓的表演。简单粗暴的风格令人难忘。
在小戏中获得乐趣:大秀结束后,你将开始在一个小部分进行表演。在弦乐的伴奏下,表演传统小戏《卷筒曲》、《小鼓弦》,资优学生新编的小唱腔和各种技巧,直到观众们玩得不亦乐乎。演出结束后,所有演员三进三退回到谢昌身边。此时,虽然表演结束了,但仪式还没有结束。当鼓乐停止后,医生会代表大家致辞,并对主人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这样仪式就完成了。如果有贵宾在场,我们会先用鼓乐和群舞送别客人,然后大家陆续散去。传统上,主人和客人都不能缺少一点礼教,这充分显示了齐鲁古代重视礼仪和好客的风格。
下一页
本文共2页,第[1] [2]页